
夜宵吃顿烧烤本是件惬意事汇配资,可重庆有人却吃了一肚子气。
三个人凑在一起吃地摊烧烤,结账时老板递过来的账单居然要780块。

更离谱的是,实际只吃了57根签子,老板账本上却记了180根,这不就是明着“割韭菜”吗?
这事一爆出来,网友们都炸了锅,纷纷吐槽现在的路边摊越来越吃不起了。

以前四块钱的煎饼果子,现在随便都要六块以上。
曾经6块1就能买一盒的炒粉炒饭,现在没十块钱拿不下。

就连以前十块钱能吃饱的麻辣烫,现在随便夹几样菜就三四十。
有人调侃:“再不努力,连路边摊都消费不起了。”

曾几何时,地摊是“物美价廉”的代名词,是城市里最接地气的烟火气。
上世纪90年代,个体经济刚起步,不少下岗工人靠摆地摊维生。
那时候大家购买力有限,地摊走薄利多销路线。
几块钱就能买到实惠的东西,是很多人生活里的“小确幸”。

可如今,天价、缺斤少两、卫生堪忧、摊主难盈利这些问题扎堆出现。
“地摊经济”不仅没成消费福音,反而渐渐变成了消费之殇。

地摊价赛过门店
很多人想不通,摆地摊不用付实体店的高额房租,成本按理说更低,为啥卖得反而更贵?
可现实是,现在不少地摊的价格,已经追上甚至超过了门店。

去年长沙就有过类似的糟心事,有人在路边摊点了一碗麻辣烫。
碗里大半都是素菜,结果结账时摊主张口就要106块。面对质疑,摊主还嘴硬说“点的都是硬菜”。

可后来重新清算才发现,一片牛肚要6块,一块牛腩要10块。
就算按这个高价算,总价也到不了106块。

还有合肥网友晒出账单,6个烧鸟串加一根紫菜寿司卷,居然花了173块。
网友无奈调侃:“这明明是抢钱,还顺便给了几串烤串。”

不光是成品小吃,就连基础食材的定价也让人咋舌。
三条大鱿鱼卖105块,甚至一份丝瓜都敢标30块。
这些价格放在装修精致的餐馆里都不算便宜,更别说摆在路边的地摊了。

为啥地摊价会涨到这么离谱?其实摆摊成本没想象中低。
很多人以为现在摆地摊能随便找个地方,其实不然。
现在政府鼓励的是“规范摆摊”,大多要求去正规市场或夜市入驻。
这些地方都要交管理费或摊位费,热门商圈的黄金位置还要竞标。

2023年义乌青口夜市,71个餐饮摊位里,“中标王”的价格高达45.088万元。
还有30个摊位中标价超20万,最低的也要九万多。
这笔钱最终还是要摊到消费者身上,东西自然贵了。

食材和用品成本涨了。
这几年鸡蛋、猪肉、食用油的价格就没稳过,就连摆摊用的餐盒、液化气也在涨价。
有摊主算过账,光是每天买新鲜食材的钱就比前几年多了两成,这些成本只能通过提价来覆盖。

更关键的是汇配资,有些摊主的定价思路偏了。
他们觉得“连锁店卖多少钱,我就能卖多少钱”。
完全不考虑自己没有门店的空调、桌椅,也没有卫生资质和售后服务。
再加上网红经济推波助澜,有些摊位靠拍短视频营销,打“打卡”旗号抬高价格。
一家火了,周边摊位跟着学,慢慢就把整体价格带上去了。

就像现在的柠檬水,蜜雪冰城4块钱一杯随处可见,可地摊上的柠檬茶动不动就15块一杯。
烧烤肉串,店里可能3块一串,地摊上最低也要5块。
消费者不傻,同样的价格,为啥不选有空调、卫生有保障的门店?

卫生差,乱象多
价格贵也就罢了,要是卫生能过关,大家或许还能勉强接受。
可很多地摊的卫生状况,实在让人不敢恭维。
大部分路边摊都是无证经营,你问摊主有没有健康证,十有八九拿不出来。

不少摊主在家备餐再出来卖,家里的后厨干不干净、食材从哪进货、有没变质,根本没人监管。
尤其是卤菜、泡菜、寿司这些预制食品,储存条件怎么样、没卖完的会不会放好几天再卖。
全靠摊主“凭良心”,可谁能保证这份良心?

万一吃坏肚子,想找摊主赔偿都找不到人。
更让人膈应的是,有些摊主的卫生习惯差到离谱。
有网友见过卖菠萝的摊主,用切西瓜的小刀刮脚皮。

还有卖烤肠的,用串烤肠的签子抠脚。
看到这样的场景,再香的东西也没了胃口。

除了卫生问题,地摊还带来不少城市管理乱象。
只要是人多的地方,总能看到地摊的影子。

广州北京路步行街,一到深夜店铺关门就成了“走鬼档”的天下,卖水果、果汁、炒粉的挤在一起。
可摆摊结束后,地上全是塑料袋、竹签和油污。

老西关本来道路就窄,有些摊主还占道经营,机动车根本没法正常通行,行人也得挤着走。
就连南村万博这样的CBD,一边是玻璃幕墙的高楼大厦,一边是楼下扎堆的地摊,看着特别割裂。

深圳之前就因为摆摊乱象出过事。
网上流传的“深圳沙井摊贩事件”视频里,数十名执法人员要把占道的摊贩车辆挪走。
摊主不愿意,双方激烈对抗,引来好多人围观。

光是深圳罗湖,就清理了21000多处乱摆卖、超线经营的情况。
这些乱象不仅影响市容市貌,还挤压了公共秩序,甚至带来交通安全隐患。

摊主难,消费者寒
可能有人会说,地摊卖这么贵,摊主肯定赚翻了吧?
其实恰恰相反,没赚到钱的摊主才是大多数。
2020年,有专业调查报告显示,近七成摊主月收入不足3000元,还有62%的摊主处于亏损状态。

为啥会这样?竞争太激烈了。
摆摊门槛低,看到有人赚钱,马上就有大批人跟风。
就像广州某营地,之前有人卖泰式风格的鲜果冰沙火了。
没几天其他摊主就跟着卖同款,还卖得更便宜,顾客本来就没多少忠诚度,很快就被分流了。

长沙扬帆夜市有十多年历史,最近两三年摊位数翻了3倍,90%以上都是餐饮摊位。
老摊主李建在那卖了五六年米饼,现在每天营业额也就五六百,比两三年前降了两三成。
新摊主更难,要是每天只能卖几百块,连摊位费和食材成本都不一定能覆盖。
听说季度结束,至少有三成摊主要撤离。

而且摆摊特别“看天吃饭”。
杭州有个摊主小辰,平时每天能卖50多袋酸梅汤。
可今年8月老下雨,要么出不了摊,要么刚出摊就下雨。
有一天只卖了5袋酸梅汤和几袋茶包,收入还不到50块。

成本压力也压得摊主喘不过气。
有个叫Variety的摊主,和老公、弟弟一起经营两个摊位,前三个月营收34246元。
可扣除摊车、设备、摊位费、房租、食材这些成本,不仅一分工资没拿到,还倒贴了4635元。

就算有人能月入过万,也是靠超负荷工作换来的。
摊主小姚在阳朔西街摆了19天摊,净赚15000元。
可她每天从下午2点卖到凌晨2点,摆摊超12小时,还不算提前准备食材的时间。

摊主难,消费者也寒了心。
以前大家去地摊,图的是实惠、足量,花小钱就能吃饱。
现在不仅价格贵,还经常缺斤少两。就像重庆那起780块的烧烤,57根签子能记成180根。
还有路边的移动水果摊,看着单价便宜,实际称重时动手脚,算下来比水果店还贵。

更重要的是,大家对地摊的那份质朴情感没了。
以前地摊是“深夜食堂”,是打工人加班后花几块钱就能填饱肚子的地方。
现在地摊成了“价格刺客”,三五个人吃一顿比在店里还贵,卫生还没保障。
越来越多人宁愿去店里,喝着4块的柠檬茶,吹着空调吃烧烤,也不愿再碰地摊了。

地摊本该是城市里最温暖的烟火气,一块钱的烤肠、几块钱的炒粉,就能抚慰打工人的疲惫。
可现在,天价、卫生差、缺斤少两、摊主难盈利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。
“地摊经济”不仅没给消费添力,反而成了消费之殇。

其实大家不是反对地摊,而是反对变了味的地摊。
地摊的核心从来不是网红打卡,也不是赚快钱,而是物美价廉、真诚经营。
要是摊主能做到价格合理、斤两足称、卫生健康。
管理部门能做好规范引导,划好专门区域、加强监管,地摊未必不能重新找回曾经的吸引力。

毕竟,没人愿意失去那份“花小钱吃顿饱饭”的快乐。
也没人希望城市里的烟火气,变成让人望而却步的“消费陷阱”。
地摊生意没有捷径,唯有真诚才是必杀技。
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的尊重,也是地摊能长久走下去的根本
诚信双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